Thursday, September 24, 2009

美麗與哀愁2009年施並錫巡迴展

美麗與哀愁
施並錫2 0 0 9 巡迴展
台灣師大美術系教授施並錫今
年度展出主題為“美麗與哀愁。內
容與題材、對象均與臺灣相關;形
式與風格、意涵則包括十年來探討
及轉變。展出作品兩區:
第一部份美麗寶島--台灣地
文、人文及自然圖像,風和日麗,
山明水秀。
第二部份哀愁台灣—國土危
脆,世間無常之詮釋,含地震、風
災、抗爭或土石流之圖像。
施並錫的作品,顯包括興、
觀、群、怨四個領域,也符合海德
格之「領會」、「思」、「透視」
及「觀察」,揭示生命與萬物之關
係,互動及牽引。他主張「藝文乃
心靈力量,透過藝文,挖掘共同記
憶,並為後代保有歷史記憶。」
施並錫從事繪畫創作數拾年,
其創作領域從1.城鄉紀實2.都會
紀實3.海洋圖像4.水文、地文、人
文圖像5.有情眾生、動物圖像等
等,均係以台灣大地主體性意志為
圓心,以世間關懷為半徑,形成一
個漸向外擴充之圓面積。關懷度由
圓心而外,由近而遠,表示由本土
淑世觀朝向全球普世觀而擴張。此
次展出作品,可分三部份:一、以
古蹟、人文景觀呈現歷史文化。
二、發現家園、國土之美與愁。
三、常民生活,人道關懷。
詩人李敏勇先生在其《我們的
島在記憶中也在現實裡》評論文裡
寫著:「施並錫是台灣在自我認同
的覺醒中努力用心擁抱自己國土的
畫家。他描繪風景,但不是僅僅在
純粹風景中徘徊。他努力探觸風景
中的人、事、物,使風景的意義從
地理性擴張到歷史性。並加入了現
實的精神,讓風景中呈現出台灣的
悲傷與歡笑,哀愁與憤怒。」
施並錫認為台灣價值在其創作
上是極重要的主軸及訴求。藝術須
具普遍性與獨特性。普遍性可與普
世價值觀同向;而獨特性常與本土
性(在地性)結合。藉繪畫藝術彰
顯本土尊嚴及價值,乃至於大地、
族群之回歸認同。
藝術創作原係受時代、環境
及族群之影響,也與政、經、社會
變遷密不可分。然而這種種影響創
作的變數概由居住地—家鄉產生。
日本名家東山魁夷曾說:「故鄉是
巡禮的出發點,也是遍歷的終點。
」這句話表示美術創作必須基於本
土關懷與重視。美術乃反映著它們
所浸郁的活生生之生活環境,它絕
對不能立足於虛無飄緲的虛構天地
裡。任何一件有藝術性之作品,必
須建立在「生命共同體」之思想或
價值觀、生活信仰或方式上面。
  施並錫累積數拾年之創
作,經過許多階段性之審美試驗及
美學探討,多方面嘗試,不主一
格。本展「美麗與哀愁」係把多年
來之生命體驗、生活經驗,以及大
地意識、台灣人之文化觀念,個人
之史、地人文思索之呈現。並分三
地點:台北行天宮圖書館、彰化縣
文化局、岡山文化局,以不同作品
份數展出。 (施並璟)
120F 2005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